2016年,原环境保护部组织有关技术单位,把京津冀及周边重点区域“2+26”城市,按照3km×3km划分成若干个网格。
2017年,北京市将热点网格技术进行了升级,通过在重点地区已经建成的1300个空气质量监测小微站,把网格缩小到500m×500m,将污染源精准锁定,大大提高了执法效率和精准性。
同时,针对北京市污染源分布特点,原北京市环境保护局联合技术支持单位开发了大气污染热点网格监管平台和配套的手机APP,可以实时查看全市的热点网格浓度、实时报警网格和浓度变化曲线等内容。
现在,通过热点网格监管平台和手机APP推送的报警网格主要有以下三类。
一是针对扬尘、粉尘等一次性细颗粒污染物。主要参考小微站实时监测数据、气象数据以及网格内污染源分布情况,筛选出当前浓度明显高于周边的异常网格,作为实时报警网格推送给执法人员。
二是针对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转化形成为PM2.5的污染物。如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等,这些则参考小微站过去7天逐小时PM2.5浓度数据、气象数据和网格内污染源分布情况,对比出一段时间内浓度相对高的网格,作为累积高值报警网格推送。
三是针对同一个网格,每天同一时间段的PM2.5浓度会呈现出同样规律变化,那么,升高这段时间很有可能有固定的排放活动。如午餐和晚餐时间污染物浓度值规律性上升,就有理由推测在网格内存在餐饮单位油烟直排行为,推送给执法人员参考。
打赢蓝天保卫战,不仅需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者的付出和努力,更需要依靠创新的技术和手段。从2018年8月北京市环境监察部门依托热点网格技术开展精准执法以来,市区两级环境监察部门共发现违法问题3500余起,推动了北京市尤其是热点网格区域空气质量的持续改善。